|
||
世人該如何正確的看待人生?作者:東方陽熹
當今世間的各種人生理論,道德說教,如同洪水般泛濫,影視明星、企業家、大德、大師、博士、教授、專家、學者,人人都敢著書立說牛皮一通兒,人人都敢大言不慚的到電視等新聞媒體上宣講一番。但究其根本,這些人所講的那套人生哲理,有哪句具有真理性呢? 釋迦牟尼佛臨滅度時,弟子問:“師父死后,應以何為住?”。這里所說的“住”,不是指身的住處,而是心的住處,就是說,學佛者該抱守什么樣的心態和觀念,來看待人生。佛曰:“應以四念為住。”即一、觀身不凈;二、觀受是苦;三、觀心不常;四、觀法無我。 一、觀身不凈: 此身,指人的身體,即色身而言。人的色身是幻化體,此身非真身、真我。色身是心靈的舍宅。真心一去,色身當下即亡,故修真之士稱此身為“臭皮囊”。 觀身不凈,意在讓人們不要把這個“臭皮囊”當真,不要因這個“臭皮囊”迷失掉真我(自性)。 二、觀受是苦: 此受,指人們對心外事物的感受,即見聞覺知到的一切。人們對見聞覺知到的事物,只要一動心,便被虛妄之境所轉,而遺失心之本體,此謂之受。 心外的一切,皆屬幻境,皆是虛妄不實,皆有苦樂,皆有生滅,皆是無常,因此,人們耽著于見聞覺知、五欲之樂,就會被妄境所轉,沉淪生死苦海。 觀受是苦,意在讓人們不要耽著于心外見聞覺知的快樂,不被妄境所轉,如此才能夠回歸真實的自性。 三、觀心不常: 此心,指人心而言。因色所生之心,是為人心。此心被妄境所轉,旋起旋滅,無一定處,故曰不常。 一個學佛者在沒有見性以前,起心動念處,皆是妄心。人們唯有盡除一切相,去除一切后天的人心,才能夠返本還原,回歸清靜,本覺常照。 觀心不常,意在讓人們放下心中的一切妄想,如此,才能夠返歸空空洞洞,卻無所不照,無所不在的心之本體,而得真常寂滅之樂。 四、觀法無我: 此法,泛指世間的一切法,一切相,一切智慧,一切作為。 經云:“三千大千世界尚且成虛”。因此說,我們見到的這個世界是虛幻不實的,是本來沒有的。既然“三千大千世界尚且成虛”,又何來的我?既無我,又何來的種種相? 世人不了唯心,以我為我,以人為人,以法為法,以物為物,所以顛倒夢想,因分別妄想而造業,因造業而受苦,六道往還,無有歇息。 人們去除一切法執,去除人我等一切相,才能夠回歸清靜無為的本然之體。若以色身為實,以見聞覺知的幻境為實,皆是被虛妄不實的假我和幻境所迷,如此難有解脫之時。 觀法無我,意在讓人們放下人我、法我的分別,盡除一切相,如此,才能夠返歸一真之地,即極樂世界,涅槃之地……。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得知,釋迦牟尼佛教導的“四觀”,才是正確的人生教育,最高的人生哲理,正確的人生觀,此應被學佛者和一切世人所信奉。 人們唯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,才能夠獲得真實的人生覺悟;人們唯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,才能夠獲得真實的人生成果;人們唯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,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解脫……。 釋迦牟尼是大覺者,是真正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,我們聽受佛陀的教導,才能夠獲得真知正見。如果我們把明星、大腕、政客們胡吹瞎侃的人生理論當作真理,不但不會獲得人生的真正光明和解脫,還會進一步的迷失自性,產生出更多的矛盾、痛苦和煩惱……。 注:限于篇幅,難以概論,讀者可參閱《學佛者應認戒為師,還是認覺為師?》《人為什么會來到這個世界》等相關論述。 東方陽熹
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