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學佛者應認戒為師,還是認覺為師?作者:東方陽熹
有的佛經言“認戒為師”,有的說“認覺為師”,哪種說法才算正確呢?本人認為,學佛者未悟之前,需要“認戒為師”;已悟之后,需要“認覺為師”。 學佛者在未開悟見性前,根本就分辯不清哪個是妄心,哪個是真心;哪個是幻覺,哪個是本覺;哪個是先天性,哪個是后天性。因此說,“認覺為師”這句話對于初學佛者來說,等于廢話。 據《金剛經》記載,釋迦牟尼佛臨滅度時,弟子問:“以后該以何人為師?”。佛曰:“以波羅提木義為師”。“波羅提木義”是梵語,翻譯成漢語,是戒律的意思。此是對未悟道的弟子說的,也是對大多數學佛者說的。 釋迦牟尼佛臨滅度時,弟子還問:“師父死后,應以何為住?”。佛曰:“應以四念為住。”即一、觀身不凈;二、觀受是苦;三、觀心不常;四、觀法無我。這也是對未悟道的弟子和大多數學佛者說的。 對于已經悟道的弟子,佛則說“稱覺為師”,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可見佛講法是觀根應量,隨宜說法。 因為大多數學佛者不識自性,分辯不了真假,所以惟有借后天返先天,通過嚴格的持守戒律,才能夠得以開悟見性。 宗教戒律所要戒除的,無一不是后天的東西,無一不是障蔽真如自性的東西。這些東西如同鏡上的微塵,空中的云翳,這些東西不除,學佛者永遠無法見性明心。因此,未開悟見性的弟子,一定要以戒律為師,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在臨終時,反復叮嚀和告誡弟子的。 宗教戒律所要戒除的東西是后天、是障蔽,戒律和佛法本身也是后天,也屬于一種障蔽。因此,學佛者悟道以后,就必須把戒律和佛法舍棄。此謂:“渡河須用筏,到岸不須船”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中說:“心平何勞持戒。行直何用修禪。”也是說的這個道理。因此,佛對已悟道的弟子,就不說“以戒為師”、“應以四念為住”了,而是說“稱覺為師”、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意在讓人們放下一切后天的執著,本覺常照,常住如來的真心。 去除后天物欲難,去除佛法更難。去不了佛法,叫“法塵留礙”。許多學佛者修到最后,往往因為去不了法塵,而難以心空相滅,悟入甚深般若,獲得真實的覺悟和解脫。一些大根基者,盡管目不識丁,反而能夠很快開悟見性,這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法塵的障蔽,也就是各種經典文字、理論說教所產生的迷惑。 東方陽熹
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