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《東方陽熹言道錄》一六二、如何獲得感應作者:東方陽熹 一位同學問我說:“我學佛那么多年,怎么還沒有什么感應啊?” “你所指的感應是什么呢?”我問。 “比如感應道交,搭碴對號,夢見佛菩薩給自己講法啦;一誦經,一念咒,自己的病忽然好啦;逢兇化吉,遇難呈祥之類的……。” “誦經、念咒可以幫助你增強自心的定力,一個人有了定力,不動氣火,所以疾病能夠得以痊愈。王善人說:‘病是吃「氣」活著,瘡是吃「火」活著,人能不生氣,不上火,就把病和瘡餓死了。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太上曰:‘禍福無門,惟人自招。’一個人能夠‘逢兇化吉,遇難呈祥’有多種原因:一方面可能是這個人祖上有德;另一方面可能是這個人大限未到,命不該絕;再者就是這個人平日積德行善所招感的。一個人能夠處處存善心,說善話,辦善事,好事不求自到。因此你不要再向外求什么感應了,你只要把自心修治好就行了,心好了,一切自然就好了。 “王善人說他守墳時‘諸佛、諸祖都來搭碴對號’,這是不是與外在發生的感應啊?”。 “是啊。” “這又該怎么解釋呢?難道我們就不許與諸佛、諸祖搭碴對號嗎?” “所謂的搭碴對號,其實就是相感應、相對應、相呼應、相適應。一個人存惡心,必然會與惡人惡事相感應、相對應、相呼應、相適應;一個人存好心,必然會與好人好事相感應、相對應、相呼應、相適應。因此說,一個人要想與什么人、什么事物相感應,必須先具備那樣的心性才行。人們要想與諸佛、諸祖相應,必須先具有諸佛、諸祖一樣的心量和品質,才能夠和諸佛、諸祖心心相應。也就是說,一個人具有菩薩的心,才能和菩薩心心相應;一個人具有阿羅漢的心,才能和阿羅漢心心相應;一個人具有小人的心,那么他只能和小人相應,即使是佛、菩薩、阿羅漢站在他面前,他也識不得。俗話說:‘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’,學佛者能夠遇到善緣、善法、明師,與佛菩薩相感應,此是由自己的善心感召的;學佛者遇到的都是些惡緣、邪法、邪師,與精靈鬼怪相感應,此是由自己的邪心、不善心感召的。人有什么樣的心,才會有相應的選擇和走向,才會有相應的事情發生和出現在他的身上。” “看來學佛者不能與佛菩薩相應,是因為自己沒有佛菩薩的心啊!” “對。王善人說:‘好事歹事都是性子招的。’一個學佛者心性自私、陰謀、奸詐,他只能與精靈鬼怪、邪魔相應,又怎會與佛菩薩相應呢?” “那些被狐、黃、白、柳所迷的人,是不是也是因為他們與那些東西臭味相投呢?” “一個迷信‘四大門’的人,一定具有狐、黃、白、柳那樣的心性,否則他怎會與‘四大門’相應呢?因此說,看一個人生前的習性稟性,就可以知道他死后的去向。譬如一個人生前存畜生心,干畜生事,他死后必入畜生道,因為他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與畜生相應了。” “一些人信仰邪教邪法,是否也是他們性子招的?” “對。‘一切唯心造。’心邪,才會招邪、信邪、走向邪路。因為我不喜好賭博,沒有賭博的心,所以賭徒不會來找我,我也不知道哪兒有賭場,更不知道各種賭法。一個心正的人處在邪法的環境中,他一定會感到不適應、不舒服、不自在、不快樂,因為他與那個環境不相應。反之,如果把一個心邪、信邪的人放在正法的環境中,他同樣會感到不適應、不舒服、不自在、不快樂,甚至心生抵觸和毀謗,這就叫做不相應。譬如把一個叫化子放到高雅潔凈的皇宮里,這個叫化子一定會感到非常的拘謹、緊張、不自在。難道說皇宮有什么不好嗎?不是,因為他不是屬于這個層次的人,他無法與皇宮相應,他只有呆在骯臟的窩棚里,才會感到自在。” “客觀環境的好壞與自心也有關系嗎?” “什么樣的心,招致什么樣的人和事。騙子的心,造就騙子的環境,騙子反招騙子騙;邪惡的心,造就邪惡的環境,邪惡反招邪惡治;真可謂自作自受。一個人變壞,是因為心先壞了;一個人變好,是因為心先好了;由個人到家庭、社會,乃至天下的好壞,都是同樣的道理。” “你是否能夠通過當地環境的好壞,預測當地的災禍嗎?” “只要反過來看就可以。譬如我們到一個城市,只要觀察這個城市的宗教設施和公益事業怎樣,就可以了解當地民眾的善惡和這個城市的吉兇禍福。如果這個城市的宗教設施破敗、冷落,可以肯定的講,這個城市的民眾是缺乏善心,不愿意布施的。假如當地的宗教設施衰敗是由于寺廟住持道德敗壞造成的,這也是當地人心感召的,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善心,所以才會有假僧道來糊弄他們。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看到某個城市宗教設施衰敗,公益事業冷落時,一定會離開這個城市,因為這個城市的人心不善,所以這個城市將來一定多災多難。有壞心,必有壞事;壞心的人越多,壞事、惡事、禍事就越多;人心越壞,災禍就越嚴重!” “你為什么非要通過宗教設施和公益事業觀察這個城市的未來呢,觀察別的方面不行嗎?” “宗教是用來教化人心的,公益事業是人心的體現。這兩方面衰敗,人心必壞;這兩方面興盛,人心必善。” “看來改變命運、改變他人、改變社會、改變世界,必須從改變自心開始。” “對,你能夠這么想就算找到事物的根本了。王鳳儀善人說:“……世界沒好,也是因為我沒好。《大學》上說:‘一家仁,一國興仁。’所以我才認天下的不是。”只有大覺悟者才能夠說出這樣的話。一個人,一個家庭,一個社會,一個國家,乃至天下發生的好事壞事,都是每個人自心感召來的,又怎能怨得他人,怨得社會,怨得環境,怨得天地呢?” “修行人該如何以心轉境,預防各種災難的發生呢?” “有其心,才會有其事。人們與其害怕發生那樣的事,不如提防有那樣的心;人們與其祈求和盼望有那樣的事,不如存有那樣的心。因此說,改變自己,改變家庭,改變世界,必須從改變自己的心念開始,這才是根本。” “看來只有你的理論才能夠真正化解人類災難,拯救社會危機。” “不是我的理論,是古圣先賢的理論……。” 寫于:2010年元月19日
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