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《圓覺經》【唐】佛陀多羅 譯 卷三
善男子,汝等當知,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,及大菩薩,植眾德本,佛說是人,名為成就一切種智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 清凈慧當知,圓滿菩提性。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三匝,長跪叉手,而白佛言:大悲世尊,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,令諸菩薩覺心光明,承佛圓音,不因修習而得善利。世尊,譬如大城,外有四門,隨方來者非止一路,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,非一方便,唯愿世尊廣為我等,宣說一切方便漸次,并修行人總有幾種,令此會菩薩,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,速得開悟,游戲如來大寂滅海。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三請,終而復始。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:善哉善哉,善男子,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知是方便,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眾默然而聽。 善男子,無上妙覺,遍諸十方,出生如來與一切法,同體平等,于諸修行實無有二,方便隨順其數無量,圓攝所歸,循性差別,當有三種。 善男子,若諸菩薩悟凈圓覺,以凈覺心,取靜為行,由澄諸念,覺識煩動,靜慧發生,身心客塵從此永滅,便能內發寂靜輕安,由寂靜故,十方世界諸如來心,于中顯現,如鏡中像,此方便者,名奢摩他。 善男子,若諸菩薩悟凈圓覺,以凈覺心,知覺心性及與根塵,皆因幻化,即起諸幻以除幻者,變化諸幻而開幻眾,由起幻故,便能內發大悲輕安,一切菩薩從此起行,漸次增進,彼觀幻者非同幻故,非同幻觀,皆是幻故,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,如土長苗,此方便者,名三摩缽提。 善男子,若諸菩薩悟凈圓覺,以凈覺心,不取幻化及諸靜相,了知身心皆為掛礙,無知覺明,不依諸礙,永得超過礙無礙境,受用世界及與身心,相在塵域,如器中锽,聲出于外,煩惱涅槃不相留礙,便能內發寂滅輕安,妙覺隨順寂滅境界,自他身心所不能及,眾生壽命皆為浮想,此方便者,名為禪那。 善男子,此三法門,皆是圓覺親近隨順,十方如來因此成佛,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,皆依如是三種事業,若得圓證,即成圓覺。善男子,假使有人修于圣道,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,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,一剎那頃隨順修習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 威德汝當知,無上大覺心。 于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三匝,長跪叉手,而白佛言:大悲世尊,如是法門,甚為希有。世尊,此諸方便,一切菩薩于圓覺門,有幾修習,愿為大眾及末世眾生,方便開示,今悟實相。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,如是三請,終而復始。 爾時,世尊告辯音菩薩言:善哉善哉,善男子,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,問于如來如是修習,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,及諸大眾默然而聽。 善男子,一切如來圓覺清凈,本無修習及修習者,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,依于未覺幻力修習,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凈定輪,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,由靜力故,永斷煩惱,究竟成就,不起于座,便入涅槃,此菩薩者,名單修奢摩地。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,以佛力故,變化世界,種種作用,備行菩薩,清凈妙行,于陀羅尼,不失寂念,及諸靜慧,此菩薩者,名單修三摩缽提。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,不取作用,獨斷煩惱,煩惱斷盡,便證實相,此菩薩者,名單修禪那。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,以靜慧心,照諸幻者,便于是中,起菩薩行,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后修三摩缽提。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,證至靜性,便斷煩惱,永出生死,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后修禪那。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,復現幻力,種種變化,度諸眾生,后斷煩惱,而入寂滅,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中修三摩缽提,后修禪那。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,斷煩惱已,后起菩薩,清凈妙行,度諸眾生,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中修禪那,后修三摩缽提。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,心斷煩惱,復度眾生,建立世界,此菩薩者,名先修奢摩他,齊修三摩缽提禪那。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,資發變化,后斷煩惱,此菩薩者,名齊修奢摩他,三摩缽提,后修禪那。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,用資寂滅,后起作用,變化世界,此菩薩者,名齊修奢摩他禪那,后修三摩缽提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,種種隨順,而取至靜,此菩薩者,名先修三摩缽提,后修奢摩他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,種種境界,而取寂滅,此菩薩者,名先修三摩缽提,后修禪那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,而作佛事,安住寂靜,而斷煩惱,此菩薩者,名先修三摩缽提,中修奢摩他,后修禪那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,無礙作用,斷煩惱故,安住至靜,此菩薩者,名先修三摩缽提,中修禪那,后修奢摩他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,方便作用,至靜寂滅,二俱隨順,此菩薩者,名先修三摩缽提,齊修奢摩他禪那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,種種起用,資于至靜,后斷煩惱,此菩薩者,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,后修禪那。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,資于寂滅,后住清凈,無作靜慮,此菩薩者,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,后修奢摩他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,而起至靜,住于清凈,此菩薩者,名先修禪那,后修奢摩他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,而起作用,于一切境,寂用隨順,此菩薩者,名先修禪那,后修三摩缽提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,種種自性,安于靜慮,而起變化,此菩薩者,名先修禪那,中修奢摩他,后修三摩缽提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,無作自性,起于作用,清凈境界,歸于靜慮,此菩薩者,名先修禪那,中修三摩缽提,后修奢摩他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,種種清凈,而住靜慮,起于變化,此菩薩者,名先修禪那,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,資于至靜,而起變化,此菩薩者,名齊修禪那奢摩他,后修三摩缽提。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,資于變化,而起至靜,清明境慧,此菩薩者,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,后修奢摩他。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,圓合一切,于諸性相,無離覺性,此菩薩者,名為圓修三種自性,清凈隨順。 善男子,是名菩薩二十五輪,一切菩薩修行如是,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,依此輪者,當持梵行,寂靜思惟,求哀懺悔,經三七日,于二十五輪各安標記,至心求哀,隨手結取,依結開示,便知頓漸,一念疑悔,即不成就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 辯音汝當知,一切諸菩薩。 |
||
|